職業生涯規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有“職業指導之父”之稱的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針對大量年輕人失業的情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咨詢機構——波士頓地方就業局,首次提出了“職業咨詢”的概念。從此,職業指導開始系統化。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針對個人職業選擇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測定,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換句話說,職業生涯規劃要求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的事業。職業生涯規劃對于我們非常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呢?
依次思考5個問題:“我是誰?”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我想干什么?”對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我能干什么?”對自己能力與潛力進行全面總結,一個人職業的定位最根本的還要歸結于他的能力,而他的職業發展空間的大小則取決于自己的潛力,對于一個人潛力的了解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去認識,如對事的興趣、做事的韌力、臨事的判斷力以及知識結構是否全面、是否及時更新等。“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干什么?”客觀環境包括本地的各種狀態比如經濟發展、人事政策、企業制度、職業空間等;社會環境包括同事關系、領導態度、親戚關系等。“自己最終的職業目標是什么”自己想要在職業上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取得什么樣的成績。
最后,將自我職業生涯計劃列出來,建立形成個人發展計劃書檔案,通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實現就業理想目標: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單位,預測自我在單位內的職務提升步驟,個人如何從低到高逐級而上。例如從技術員做起,在此基礎上努力熟悉業務領域、提高能力,最終達到技術工程師的理想生涯目標;預測工作范圍的變化情況,不同工作對自己的要求及應對措施;預測可能出現的競爭,如何相處與應對,分析自我提高的可靠途徑;如果發展過程中出現偏差,如果工作不適應或被解聘,如何改變職業方向。此外,我們還要根據個人需要和現實變化,不斷調整職業發展目標與計劃。職場上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對于自己碰到的問題和環境,需要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