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學者為了探知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要求,走訪了二十多個國家,對一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各異的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驚異: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經濟、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卻很關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
這位學者總結出各國兒童對自己父母的最重要的十條要求是:
一、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二、對每個孩子應一視同仁。
三、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孩子失信或撒謊,說話要算數。
四、父母之間要相互謙讓,不可互相責備。
五、父母與孩子之間要親密無間。
六、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七、對孩子不能忽冷忽熱,更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
八、家里應該尊老愛幼,決定全身的事應該征求全家人的意見。
九、家庭要重視文體活動,星期天要到戶外玩半天。
十、母有缺點孩子也可以批評,應該歡迎孩子提不同意見。
由此可見,家庭氣氛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影響至關重要。
確實如此,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兒童會感到恐懼、害怕,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吵架還會把兒童卷入進來,讓孩子評論是非,在他們之間做選擇,這時候孩子會感到巨大的壓力,甚至產生自責的情緒。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總是繃著陰沉沉的面孔,這種氣氛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久而久之,自己也會對生活沒有激情,內心感到壓抑。而有些家庭,父母恩愛,互相關心,共同照顧家庭和孩子,這種家庭氣氛讓孩子感到溫馨幸福,孩子在愛的氣氛中長大,自己心中也會充滿愛,懂得如何愛他人。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會讓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權威性教養方式往往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長期處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膽小退縮的心理,沒有主見,害怕嘗試,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能力。冷漠性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關心,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復無常、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但對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采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表現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責任感。民主性教養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鼓勵支持孩子嘗試和探索,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耐心引導孩子改正錯誤,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會比較自信,不怕犯錯,敢于嘗試,主動性強,能夠有自己的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