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兒童青少年心理理論
來源:成都心理咨詢網站 作者:成都心理咨詢公司 時間:2020-09-18 10:16:23 瀏覽次數: 次
文章摘要:愛利克埃里克森,兒童精神分析醫生,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最知名人物。他認為人格整合的過程是由貫穿一生的八個發展階段組成的,其中兒童青少年心理包含在前五個階段,具
愛利克·埃里克森,兒童精神分析醫生,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最知名人物。他認為人格整合的過程是由貫穿一生的八個發展階段組成的,其中兒童青少年心理包含在前五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嬰兒期(約0~1歲)。生命的前幾個月,嬰兒的目標是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并與母親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系,母親能夠回應嬰兒的需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養成希望的品質,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
第二階段:幼兒期(約1~3歲)。兒童會爬、走、推、拉、抓握,有了自己的意圖,開始自己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如果父母允許他們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適當給予幫助和指導,并贊賞他們的進步和成功,寬容他們的幼稚和失敗,那兒童就會有一個舒展的感覺,更加積極地自主探索、獨立地做自己的事情,形成意志品質。如果父母過分溺愛,或過度保護,以及過分嚴厲,并常常不公正地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和體驗到羞怯。
第三階段:學齡初期(約3~6歲)。兒童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增加,如果他們的探索活動得到大人的鼓勵,提出的大量幼稚問題也及時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他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發展出一種自主的意識。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主動性活動采取否定、壓制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創造、想像等進行挖苦、嘲笑甚至辱罵,就會致使兒童產生內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
第四階段:學齡期(約6~12歲)。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課程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這里的工作主要是指學習,這個階段是兒童小學學習階段,對兒童學習勤奮鼓勵來自于此階段的社會重要他人——家長、老師、同學和鄰居。如果兒童的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生質疑,認為勤奮對于自己是沒有用的,并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形成自卑感,對自己缺乏信心。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12~20歲)。個體此時開始體會到自我概念問題的困擾,也即開始考慮“我是誰”這一問題,體驗著角色統一與角色混亂的沖突。“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愿望的統一。它是“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