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療法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心理治療方法,聚焦于對來訪者的無意識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無意識因素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目前的關系、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的。通過對來訪者生活歷史的探索,探討來訪者是如何經歷既往的人生而發展變化,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成人生活。精神分析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潛意識理論:潛意識理論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意識是人體心理活動有限的外顯部分,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活動部分;潛意識是被壓抑到意識下面的、無法從記憶中馬上回憶的部分,它們通常是被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內容;前意識是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部分,略加注意,即可回到記憶和意識中來。
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的結構來說明人格結構。其中,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與生俱來的部分,奉行快樂原則,要求無條件地即刻滿足,它與外界不能直接接觸,而是通過自我來實現愿望;自我是在現實環境的反復錘煉下,從本我分化出的一部分,奉行現實的原則,是理性的、務實的;超我,是人格結構中道德和準則的代表,其作用就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
內驅力的學說:內驅力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能量,它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弗洛伊德將其分為性驅力和攻擊驅力兩種。
客體關系理論:客體指的是對個體心理發展影響最為重要的人。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與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關系的能力,取決于他早年生活經歷中的客體關系。
人格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心理發展與生理功能的發展按順序經歷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和生殖器期,每一時期都有其特定的人格發展的關鍵要素,若兒童在某一階段人格被扭曲,就會形成后天相應的病態人格。
防御機制的理論:在面對某些困境時,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在潛意識中采取某些心理調適方法,以求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但是,如果不恰當地過分使用某些防御方式則最終會導致對于社會和周圍環境的不適應,產生心理問題。精神分析學派把人的心理防御機制分為自戀性防御機制、不成熟的防御機制、神經癥性防御機制、成熟防御機制等四類。
關于焦慮的理論:焦慮是精神分析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其威脅根源來自于外界;二是神經性焦慮,其威脅根源來自本能性沖動;三是道德性焦慮,其威脅根源是超我系統的良心。